孔明属何生肖?

娄淼娄淼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三国志里面,陈寿评价诸葛亮说:亮平生密指,以懿、攸、恢等为人臣,而不率士卒,远集三州,非其重任;谓可还葬汉中,谨遣李福临致祭祀,今当远出,欲令费祎、姜维等总护诸军,延温侯渊,惟杨仪不参军事。至于杨仪为何被排除在外,裴松之注三国志里裴松之自己说了原因: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 裴松之的注解里面还引用了诸葛亮的手札,其中说道:吾受遗以为丞相、司隶校尉。今我之死,后世以我为相而非为国,是子无立君之功,余有擅命之罪矣!而亮手札中的相指的是相府,不是朝廷,换言之,诸葛亮的职务是丞相,而不是大臣之一(汉唐宰相是不在百官之列的),因此严格来说他是私相授受(任命丞相是曹魏首创,蜀汉继承这一制度)。

个人认为,这封手札应该是后人有意识放进《诸葛亮集》里的,因为如果是诸葛亮生前所著,那么他不可能承认自己是擅作威福,毕竟这是犯上,如果是死后后人所著,那么提“相”字就很好解释了——这就是丞相办公室嘛。 另外,裴松之也提到了孙盛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抚民以德,训兵以示法,而后简其刑律,开宣风声,与吴、魏连和,出入上下,手不挥笔,足不履地,犹如萧何之劳,而无所避就,岂非所谓“相”者乎?(《普昭侯征传》) 这个评语跟陈寿的评价有矛盾,根据裴松之的解释,这是孙盛故意曲解陈寿原话的意思。

苟露嘉苟露嘉优质答主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少“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梁父吟这一曲最早是齐湣王时一位勇士所作,他“遂诣梁父,入泰山,求其夜光璧……得璧,杀身塞罪”。后人“嘉其义”,所以“传其本”而“作是歌”,故称《梁父吟》。乐府遗声《梁父吟》,内容多写隐居不仕或失势而忧伤。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他吟唱此曲自然表达了渴求建功立业,而又身不由己的壮志难酬之情怀。他一吟就是几十年,是发自肺腑的“有感而发”。汉乐府《悲府行》说:“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所以古人非常希望生儿男。人们根据属相有“肥猪大马,富贵荣华”的说法,可以推测诸葛亮很可能属于猪生肖。

“建安二年”是诸葛亮二十二岁时。《三国演义》“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年龄是“时值未零吉月,玄德年已五十”。这两处年龄记载可证明诸葛亮比刘备小将近三十岁。“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身长八尺”即今天米制的1.8米——1.9米左右,这样的身高对于一个未成年的青少年来说当然是身材高大。《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中记载,庞统“年二十时,往见颍川司马徽”。刘备见庞统时庞统“年亦垂颐”,大约四十五六岁,比诸葛亮大二十多岁。《三国志?蜀书?周群传》中记载周群“字曜威,陈留长平人也,弱岁而孤,为宗人所养”。弱岁,古者年二十为弱冠,其岁亦得称弱。后来用来称二十左右的年纪为“弱岁”。周群就是二十岁左右失去了父亲,被人收养。诸葛亮与周群是好朋友,他二十岁时周群已二十多岁,也是少年老成。《三国志?先主传》称董承“年六十二”。刘备在徐州兵败之后,投奔河北袁绍避难。袁绍“表荐先主为左将军,使君到荆州数月,操表权署荆州牧”。操表权署荆州牧在建安元年,刘备五十岁时,荆州之败在建安八年,董承受图在建安元年曹操表荐为左将军,所以受图时尚未满六十岁,诸葛亮受他暗托“修玄德之书与孔明”时二十多岁。从诸葛亮受托之年可以推测董承比他大三四十岁。

《诸葛亮集》载其自表后主疏曰:“臣昔值世数乱,幽屏在野。先帝不以臣卑鄙,乃枉驾顾之,由是感激,奉辞伐罪。”“幽屏在野”,在乡下隐居的意思。“卑鄙”,是“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的意思,是诸葛亮自指。古人二十而冠,三十而立。诸葛亮如果比刘备小三十岁左右,比庞统、周群小二十岁左右,比董承小三四十岁左右,那么他“幽屏在野”时应是十几二十岁之间的青年。

这样看来,《诸葛亮集》中自表后主时诸葛亮不过二十多岁。此时他既无“伐罪”的任何资历,又无“卑鄙”的心理素质(卑鄙,古文中“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在诸葛亮时代并不含有贬义),所以“幽屏在野,遂二十多岁”才是历史的真实。《诸葛亮集》中此语应理解为“先帝不以臣二十多岁年龄小而不懂政治,地位低没有经验,而屈尊亲自探访于我”。《诸葛亮集》“自表后主疏”的内容是建安十二年诸葛亮“修玄德之书与孔明”时的自述,并非《诸葛亮集》成书于公元263年诸葛亮病逝时的诸葛亮自述。如果《诸葛亮集》成书于后主建兴(公元223年——237年)以后,而诸葛亮《自表后主疏》仍然自称二十多岁,后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