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杆有生肖的吗?
鱼竿的“属相”,其实是一个营销概念。 这个理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据说一个美国商人看到国内很多人在购买动物造型的圣诞贺卡,于是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营销点子——根据十二生肖制作一套鱼竿(钓鱼线),分别对应12个不同的星座。 然后,这个商家就印了一大堆鱼竿的海报和宣传册,在国内大肆推广,声称只要购买他们的产品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幸运。 这招真的太妙了!
首先,他们抓住了圣诞节这个机会,认为在这个节日发放这样的促销活动肯定能吸引不少人关注;其次,他们把东西换成了一种极具诱惑力的“奖品”,而人们往往对获奖这种事儿是没有抵抗能力的(不管是不是真的奖),因此很容易就下单购买了——只要你买了我们的商品,就可以得到我们准备的大礼! 而且,据称这些鱼竿的价格还都不便宜呢,每根都要上百元,不过,如果真的是从国外进口的,成本确实也不低。
但问题是,这些鱼竿真的有这么好使吗? 这么说吧,我见过的绝大多数人用的鱼竿都长下面这个样子 当然,也有部分人使用手工制作的竹木鱼竿 但这些鱼竿基本都有一个特点——无法适应多种钓法。
换句话说就是不能用来垂钓大型鱼类(例如青鱼、草鱼、鲤鱼等),只能用来钓小鱼(例如鲫鱼、白条、马口等)和虾蟹类。因为鱼的大小不一样,所以需要的溜鱼装备也不一样,钓鱼人对工具的要求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而上述那些所谓的“十二生肖鱼竿”,虽然形态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非常娇气,用不了多久就会崩裂或折断。
个人认为,这种鱼竿不适合真正钓鱼的人使用,更适合那些刚入门的新手或者是野钓凑热闹的人。 因为这些“神器”一旦出了状况,你就很难处理,比如鱼钩挂底后强行拉出可能把弯弓弄断,找旁边的人帮忙又很不礼貌……面对这种情况,一般的经验老到之人都会换上一新的配件继续奋斗,而那些新手则很可能会被难住,甚至放弃。
鱼竿,字面意思即是钓鱼用的棍子。钓鱼时用来放置鱼线,主要用来远距离施放鱼饵使鱼饵到达合适钓点,它是连通上钩鱼饵与执竿者的手之间的纽带。鱼竿由竿柄、竿把、调长竿节、调性、线杯、倒刺环、护线环、导线环、漂座、漂塞等基本部件构成,材质由藤、竹、苇发展为碳素、玻璃钢。
鱼竿的由来,可从古诗中见到,《渭水思贤》诗中记述:“贤人相助理邦国,犹要唐尧致升平。大哉立德兼立言,功与垂天羽翼齐”。从诗的注释中,得知西周丞相姜太工“尝垂钓于渭水之上”,“有鱼从大嘴出,衔得玉璜文曰:‘姜太公,天下遇。’意取璜为半璧之珠。璜曰‘天下遇’者,乃言太公当逢帝王,治天下也。”诗中记述“垂钓渭水”,璜曰“天下遇’”,其钓大嘴鱼的璜就是鱼竿的雏形。唐代高骈的《山亭夏日》诗曰:“绿树阴下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诗的注释中说“竿揭曰簾,施于堂曰帏,施于室曰帏,施于舟楫曰帆,皆所以蔽也。”
从诗句中可以清楚的得知帆与帘本是一物,帆是用在舟楫上。周代,北方人以捕鱼为生,“有鱼从大嘴出”,正是北方大泺中所产的大嘴鱼。当时渔船需要撑帆扬风捕鱼,船有帆后,扬风行舟速度倍增,船的捕鱼产量成倍数提高。在“鱼从大嘴出”环境中劳动的北方渔民,在行舟捕大嘴鱼时,受帆的启发,以帆杆为杆,用网作饵(古代无鱼钩、鱼饵),在风和日丽时,在舟楫上扬杆甩网捕鱼。由于北方大泺中大嘴鱼多,鱼在下,人在水的上层,人在舟上作业,扬杆出网速度快有如帆杆扬帆,人们就将这捕鱼的杆叫做帆杆,简称之为“帆”。
在长期捕大嘴鱼的作业中,逐渐成为北方人的一种生产工具,逐渐普及到整个北方。特别是有大嘴鱼水泊地域使用这种生产工具,成为日常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人们用帆杆在水上作业时,发现“有鱼从大嘴出”的大嘴鱼上钩率极高、个大、味鲜,为其它鱼所不及。人们在使用帆杆的作业中发现,此鱼上钩极易,人们就在帆杆头上,绑上诱食大嘴鱼的虫子,或在帆杆头上钩上鱼叉,在水面上捕获大嘴鱼,使大嘴鱼成为他们的经常食物,人们将这易于捕获的鱼叫“易鱼”,简称之为“也”。
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人们将船用帆裁成段做船蓬时,将剩下的裁余料,削成鱼叉杆使用来叉鱼。用鱼叉在浅水区叉鱼时,人们无意中发现这种叉鱼的方法比原来的“易鱼”上钩率还高,叉鱼的速度更快,叉的大嘴鱼个大味鲜。人们在使用叉鱼作业中发现,用叉在浅水区域叉鱼,比在深水区域鱼叉更容易叉到鱼,并且浅水区域中的鱼以大嘴渔居多。人们在叉鱼作业中发现,水的浅区以“也”鱼最多,人们就将浅水区叫“也区”简称叫“也”。人们使用鱼叉“易”鱼时,发现浅水区的“也”鱼个大味鲜,叉获率更高,两种作业经过长期反复的比较,用鱼叉叉鱼比其它鱼方法效益高,人们就将“也鱼”简化,叫“易也”,后来简化为“鲤”鱼。
人们在使用鱼叉捕鱼时,渔叉在使用过程中经过不断改进,人们将叉尖改为弯曲,叉尖上还加装了倒钩,叉的大嘴鱼更多更易。由于使用叉鱼的方法比原来的“易”鱼上钩率高,叉鱼的速度更快,叉的大嘴鱼个大味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