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龙是代表什么?
1、属龙的人天生精力充沛,头脑机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为人乐观,正直坦荡,有勇有谋,敢拼敢闯。所以属龙人大多出身普通,没有太殷实的家庭背景。
2、不过虽然出身平凡,但属龙人很努力,也具有过人的智慧。他们不管身处哪个行业,都能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而且他们的好运往往来得很突然,也许在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他们就获得了出乎意料的财富。
3、出生在龙年的人,命中属火,故为“天河水”命。天干甲木属阳,为栋梁之木,甲木遇辰土,犹如大树遇到了水库,水能生木,所以此命格的人,一生运势强劲。如果再加上好的运气,那么人生将会更加顺利。
4、属龙人性格豪爽,做事积极,有勇有谋且才华横溢。他们在生活中相当自律,喜欢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因此就算事业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进行充电学习。
5、这样出色的属龙人只要能够把握住机会,就一定能够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龙是古代先民们向往自由的寄托。它在天空中畅行无阻地飞翔,在波涛中自由自主地游弋,在陆地上随意轻松地游玩,来去自如,遨游三界。
中国古代龙的形象演变。
龙是古代先民心目中力与美的化身。在远古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最有力气的。甲骨文中“有力气”的“力”,它的字形像一种兽足的正面形状,弯屈多力,像龙足之形。后来“力”字的字形渐渐简化平顺。
古代先民把龙看得比任何动物都厉害,认为它生来就能够神勇地战胜一切,所向披靡。《周礼》也载有一种舞,八佾八面,八八六十四人,舞者持干(盾牌)用以代表龙。这八面六十四人所持的干如一字展列,即成一个正方乾卦之象。这种舞,就叫八乾之舞,舞的就是八龙。
龙的形象由来极久远。但龙的形象不是从来就这样千篇一律的。龙的形象是不断演变、逐渐丰富才定型为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形式的。
龙的造型最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湖北龙山文化一期曾出土过一件玉龙,长5厘米,宽仅1.4厘米,体微屈,吻部前伸上噘,略勾卷,嘴紧闭,无足,尾部平直微翘,用单条阴线表示双眼。同时出土的还有一种龙的蛇形饰。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为民族昌盛不竭地提供文化滋养。
龙的形态是后来经过周、秦、汉、魏不断发展逐渐演化的结果。古代龙纹最盛的时期是商周、两汉和明三朝。商周的龙纹多首尾相向作纠缠状,后虽有变化但仍保留前代遗风。
西周中期的龙纹作正面扭身双首相向状,龙纹身躯较粗壮,张口有须,双角作两歧状,龙尾上卷而细长。西周晚期的龙纹,双角作两歧状,龙尾上卷,呈蛇尾之状,无爪,龙爪为汉代特征之一。
春秋战国诸雄称霸,其龙纹各显其威,商周时期龙体卷曲的风格有所改变,身躯平直,双角较长,并以云纹、涡纹、卷草纹、三角纹、垂鳞纹等纹饰加以装饰。春秋时期的龙纹,双角大多有纹饰,龙口张大有齿,龙尾细长而上卷。战国时期的龙纹,躯体上平直,身躯比春秋龙纹粗壮,双角比身躯长,龙爪作三指分开。
到了汉代,出现一种夔龙纹饰,龙面臣字眼,细颈如蛇状,双尾上卷,无足有爪。龙的造型变化很大,有双尾龙、两龙相交状、三龙相交状等。龙纹躯体卷曲,龙头细长,长角高齿,龙爪四趾。
由于封建帝王迷信占筮和图谶,他们从龙的多种形状、多种特征及本领,附会、引申出许多有关封建“天命”和帝王“受命于天”说。
周易》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周易·系辞上》:“龙,德而隐者也。故神而化之,使天下之人,易于继之也。”
王弼注:“喻任德潜隐之君子,德称其位,犹龙之潜于田,云气升矣。”“龙德而隐,时莫能见,隐而未彰,行时而至,天下文明,圣德周普。”
唐代孔颖达疏云:“龙马神明之生物,其背有纹,如锦文然,由有五色文章,故谓之‘文’。文明是文之光明显著,若人君有圣明之德,在其田野,民必渐其德泽,仰其风化,德润身布,故为文明也。若人君无圣明之德,则不能光显天下,故曰天下不文明也。”
古人认为,龙有九种类似别的动物的特征,即所谓“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