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评价怎么写?

太叔伟浩太叔伟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学校教育教学评价

教育教学评价是学校中的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它为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着及时可靠的保障。而在进行教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外在约束和内生约束。外在约束指来自外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要求,内生约束则是指学校自身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内生约束,使评价活动能够更为客观、全面和有效地开展,是当今学校评价改革中应予以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评价制度改革是重要的一环。学校评价改革是基于课程改革,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宗旨的,因此评价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断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视解决评价改革中存在的各种内生约束。本文拟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中存在的内生约束、其成因及解决策略作一探讨。

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的内生约束

(一)评价主体:管理者的主宰地位难以改变

新课程改革推进后,学校在评价改革方面做出了种种有益的尝试,从评价者角度来说,在新的评价制度中强化了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家长评教、评学,试图使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从实际操作来看,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导权依然掌握在校方及管理者手中,甚至在教师和学生眼里,只要学校不组织搞成"过场"的评价形式,他们是不乐意参与到评价中的。其结果是,本应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感受的评价,反而因没有重视“人”的参与而得不到他们的认同。

(二)评价内容:应试教育的顽固残存

课程改革前,学校、教师的评价基本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来作为最重要的指标;课程改革后的学校评价改革也往往从教学工作入手,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的学校虽然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在德育工作、教学工作、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的工作,但是一旦出现某一方面的评价有冲突时,最终决定作用的仍是学业成绩的高低。例如:某位教师因为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其他方面的教育存在疏漏(尽管不十分明显),学校给予教师的综合评价就偏低;相反,若教师在其他方面的工作很出色,但学生的学业成绩不高,则综合评价也难以得到好评。

(三)评价方式:量化评价的优势无法削弱

由于量化评价指标直观,便于比较,可以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而且量化指标易于操作,因此,在评价过程中量化评价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如某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成果、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评价内容都采用了十分制量化标准。同时,在其他量化指标不能确定时,最终也是采用量化的方式来解决。例如,对教师专业发展等指标,最后落实为是否参与了教学科研或著书立说,或者在专业刊物上是否发表过论文等。

造成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内生约束的原因

一、社会期望的差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群体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期望是有差异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希望将评价这个指挥棒转向综合素质,但是,家长更看重的是子女能够进入更高等级的学校深造,因此还是期望学校、教师、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在社会上,人们往往还是以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看待一所学校,教师是否合格往往是看其学科课堂教学的合格率和优秀率。社会期望的差异性决定了学校评价改革过程中内生约束存在的必然性。

二、学校办学价值取向的偏差

教育的公益性与商品经济的本性存在冲突,教育既然是种服务,就应该按照社会需求进行配置。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争取优质生源、向社会提供毕业生,以及争取家长、社区的支持,因此不得不考虑社会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导向的。教育的公益性本应成为学校发展的目标导向,学校应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为了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在利益驱使下,难以真正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办学,于是,学校的办学质量还是以应试教育结果来衡量。

三、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有待转变

在目前的教育管理中,虽然提出了“管、办、评”分离的原则,但是政府在实质上还是按行政管理的方式实施着教育管理,在对学校、教师、学生评价时,主要指标还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设定。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往往还是将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对学校、校长和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这束缚了学校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评价改革的自主性。

四、校本化的评价文化尚未形成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