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怎么排课?
排课工作的基本内容有三项:确定课程表的类型;编制教学进程表(教学总表);具体排课。下面具体来看一下。
一、确定课程表的类型
一般中小学课程表的类型有三种:周课表、学月课表和学期课表。周课表就是每周的课表,一般是把一周的课程均匀分布在五个学习日(星期六不上课);如果星期六上半天课,那么就把一周的课程在六个学习日内均匀分布;有些单双班制学校和城市大班额学校,还实行半日上课制,一个学习日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半日,一周的课程均匀分布在十个学习半日,或者十二个学习半日内。周课表是课程表的最基本形式,其它两种课程表都是由周课表派生出来。
学月课表一般用于小学,是把四个周的课程集中起来统一在一个学月内安排,排表单位是“节”而不是“周”。一般一个学月是二十天,排四份周表就用八十个“节”。因为小学各科教学进度弹性较大,排学月课表有较大灵活性,小学排周课表一般比较困难。大城市小学学生较多,一个教学班学生在四十人以上,排周表也较困难,故可排学月课表。如果教学进度安排得当,教学班人数很少,农村小学完全可以排周课表。
二、编制教学进程表
教学进程表就是全学期各教学班各种课程(包括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的周次、每周的课时数、该课程总课时数和任课教师安排的表格,我们称为教学总表。这个表在具体排课之前就应编好。它是排课的依据,又是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所以必须排得具体、周密、合理。
三、具体排课
具体排课就是在教学总表基础上把课程一一落实到课程表中。
(1)准备工作,即准备好教学进程表,确定好课程表的类型,为排课做好一切准备。
(2)划好课时格。排课程表前,先在排课板上划好多大的课时格,为保证排课质量,要按各科课程标准安排好每课时的时间。一般低年级40—45分钟、高年级45分钟、初中45—50分钟、高中45—55分钟。一般一节课是40—55分钟,中间休息十分钟,一上午或一下午4—5节课(初中、高中有时还排晚自习)。另外把课表所需的总节数平均分配到各个学习日(或学习半日),要注意留出机动课时。比如,排一份36周的周课表,一节课40分钟,一般上午上四节课,下午上三节课,那么这一周就是35节。35节平均分配到5个学习日,大体就是上午7—8节,下午6—5节。为保证排课质量,上午应少排几节,下午多排几节,因为学生上午一般上课早,到11点左右大脑已极度疲劳,如再排数学、语文、外语等理性课,质量难以保证。下午应多排难学的课程和实验课、实践活动课。另外为使课程表和谐,减少学生疲倦感,应注意一、四、五节不排实验课和劳动技术课,二、三节不排体育课和其它活动课,这些课主要排在三、六节。
(3)排课程表要按课程性质分类安排,即按主要学科或工具学科,其它学科和活动课程(包括选修课程)分别安排。一般主要学科是指语文、数学、外语及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其它学科是指政治、艺术、体育、劳动、技术等课程。排课应先排主要学科,再排其它学科,最后排活动课程。主要学科由于总课时数多,每周课时数也多,排起来有规律,排起来较容易。其它学科和活动课程由于排的课时数少,排起来零散,应放在最后排。主要学科排课时应注意以下三点:注意科学交叉,相互渗透;注意难易搭配,劳逸结合;注意分散难点,逐步深入。排其它课程和活动课程时应注意:选修课要相对集中,特别是社会调查、社会劳动和其它社会实践要尽量集中安排,以便于开展教学;政治、艺术课要相对分散,防止学习时间太短而影响质量;体育课不排在星期一上,也不排在星期五的最后几节,同时也不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