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生肖没尾巴?
我先来,我先来! 龙没有尾巴,所以是龙; 蛇也没有尾巴,所以是蛇; 兔子虽然有个大尾巴,但那只属于无尾熊了…… 哈哈,开个玩笑! 其实这个“尾”啊,是个多义字。 作动词时,意思是“用绳子等捆绑”、“系”。这里指把“牛”和“羊”关在一起。《战国策》有言:“塞井堙灶,断其退路,绝其后援,以疲敌国矣。”这里的“塞”“填”都是“用土石堵住”的意思——其实这二字的本义都是表示“用土石堵住”。
作形容词时,通常指颜色“深暗”。所以“牛”字与“羊”字都是黑色的,当然可以放在一起。《庄子·秋水》中有言:“牛马四足,是谓天理……” 作名词时,一般指“尾部”、“末尾”。像老鼠这样的动物是没有尾部的,所以老鼠不用与牛角斗。(因为无论它怎么跑,那尖尖的鼻子总是露在外面,很容易就能抓住)但是,当“尾”特指“尾巴”的时候,则不能用来形容颜色。
所以说起来也奇了怪了,这个“尾”字明明表示的是“颜色黑”,可为什么用在“鼠”身上却不合适呢?我思索来去,觉得应该是因为“色黑”与“体黑”有区别——“黑色”作为颜色描述的只是表面,而“体黑”指的是全身都是黑漆漆的。所以连老鼠这样原本黑白相间的动物都被描述成了纯黑的(身体所有部位都是黑漆漆的)。
这么说起来,“牛”字和“羊”字之所以能放到一起,可能是因为它们身上的某些部分确实是黑漆漆的。比如牛身上有被毛,而羊身上有黑色的羊毛…… 嘿嘿,扯远了扯远了,说到最后也没说出个究竟为什么来。实在是对不起。不过,您只要记住,除了龙和蛇之外,所有的动物都是有“尾”的就好了嘛!
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据推测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崇拜动物的习性,但动物的种类繁多,不可能全都作为崇拜物,于是人们就选择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或凶猛、希奇古怪的动物作为崇拜对象,这种被人们选择的崇拜动物——兽,其称谓的来源大概与十二生肖的创建时间有关。
十二生肖中,牛、虎、蛇、猴、狗、猪都是有尾巴的,唯有龙是没尾巴的。其实,谁都知道,传说中的龙是有尾巴的。在许多雕刻或彩绘中,都能看到长着长尾巴的龙。可作为十二生肖的龙没尾巴,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从前,玉皇大帝传下诏书,要各兽上天封神,比比谁的本领大。 猫知道这个消息后去找老鼠,它说:“老鼠大哥,你跑得快,一定能当上十二生肖之一,我们是好朋友,你带上我也上天吧!”老鼠听后很高兴,说:“好吧,到时候你在家里等信儿,我给你送信来。”到了约定送信的那天,老鼠却忘掉了。这样,猫没接到信儿没上天,从此,猫和老鼠结下了冤仇。
猫没上天,上天的十二兽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兽都想当生肖之首,它们谁也不服谁。鼠平时欺善怕恶,善于搞阴谋诡计,它见到大家都瞧不起它,心里很不服气,它暗自下决心,一定要争个第一名。鼠是十二兽种中个子最小的,它见其它兽都不瞧得起它,就想出了一个坏主意。到了比赛那天,玉皇大帝决定以渡黄河为比赛路线。鼠知道牛平时憨厚老实,它就对牛说:“牛大哥,看你个子大,有力气,能不能让我坐在你的背上去?你要是把我拉上对岸,我在玉帝面前帮你美言几句,一定给你争个第一。”牛听后说:“好吧,我这就背着你游。” 比赛那天,大家到河边等待发令。玉皇传下御旨:“我数一、二、三,你们开始游”。玉皇刚一说“一”,鼠就使劲从牛脖子上往下跳,它猛的扎进黄河里,拼命向对岸游。在牛刚下河的一刹那,河面里突然飞起一个浪头,牛被掀倒在黄河里。牛见状后,急忙向鼠游过去。这时,虎见状后,也急忙向河里跳。其他兽也跟着向河里跳,都去救那偷偷游上岸的鼠。牛力气大,游得比谁都快,第一个来到河对岸,当牛知道鼠欺骗了它时,气得直喘粗气,用牛角把鼠挑上了半空。鼠在空中刚一落地,牛又把鼠挑起来,这样反复几次,把鼠累得筋疲力尽。这十二兽游上岸后,玉皇按照它们上岸时间的先后,排出了十二生肖的次序,谁是第一名,谁是第二名,并规定从第一名到第十二名依次轮流执一年生肖。
从此猫见了鼠就拼命地追着咬。同时,鼠见猫来时就赶紧往洞里钻,所以民间流传着“猫儿见了鼠就急,鼠儿见了猫就钻”的谚语。另外,牛是十二生肖第二名,给鼠挑了好几回,并把它挑得老高。牛给鼠挑得太高了,这样鼠就越变越小。鼠为了不被牛再挑,就躲在黑暗处,所以人们见鼠多是在夜间。十二生肖中排第十名的是鸡,它游上岸后已累得精疲力尽,连叫“咯咯”的力气都没有了,所以人们见鸡是在天将亮时,天亮了鸡才有精神,开始打鸣。
另外,十二生肖中的龙是有尾巴的,为什么十二生肖中的龙却没尾巴呢?那是因为龙游上岸后非常高兴,它站在其他兽的面前,抖擞精神,把龙尾也翘了起来。龙尾巴翘得太高,玉皇看见后,就一脚把龙尾给踢掉了。从此以后,龙的尾巴就再长不起来了,所以十二生肖中的龙没有尾巴。从此,鸡一见着龙就要叫三更,这是为鸡排生肖时受累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