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有哪些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幼儿园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有效形式,是幼儿园发展的动力。当前,为实现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和教科研一体化,使教育和研究二者合二为一,幼儿园通常采用的教研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集体教学活动(包括科学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语言领域的教学)观摩与评析制度。幼儿园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观摩与评析活动,先由执教教师说课,然后全体教师观察教学活动,并根据执教教师的说课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实际表现进行交流、分析和讨论,肯定执教教师的成功之处,提出不足之处及修改建议,由执教教师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种活动既可促进执教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实践的案例,是一种共同成长的教研模式;
2.全园性研讨制度。全园性研讨制度通常用于全园教育工作中的某一共同关注的问题,全园教师共同参与、共同研讨,最终形成共识,推动幼儿园工作。如环境创设研讨制度,各班在幼儿园环境创设大主题背景下,根据本班情况确立小主题,全园教师观摩后再集中研讨,共同商榷,形成相对完善的方案,然后再回到本班进一步实施与探索,直至研讨出一个符合幼儿实际的最佳方案。
3.课题组制度。即教师以课题组的形式形成教研团队,以科研带动教改,促进教师群体和个体的进步。这种团队的组成既可以是园级课题组人员,也可以是某个年级组教师,在组长的组织下,按研究程序分工合作进行专项研究和实践。
4.备课制度。幼儿园备课制度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的集体备课制度,由本年级组教师担任主备教师,从领域内容的选择到活动计划的制订、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均由其他教师协助完成,并收集实施中的资料及时分析、研究,不断调整和改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教师的个人备课制度,在教研组成员分工明确的前提下,每位教师独立进行备课后,再将备课内容和过程中的困惑及反思以教研简报或备课笔记的形式在组内进行交流、分析和讨论。